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二上數學>兩步驟加減數學閱讀理解



【數學兩步驟加減閱讀理解】
平時考找出錯誤題型,教導解題秘訣A.倒回去找線索b.把題目改成自己的名字c.把數字變小


1.嘗試老師教的方法後,再回來看題目,說說看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2.自己當老師出類似題









3.自作自受~自己出題自己解題










4.抽出三四題再給需加強的孩子再練習。




※當孩子可以自己出題解題時,才代表真懂。
※訂正時,把題目改成自己的名字,可以增強理解,老師不用多說,孩子自己會發現錯誤。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閱讀筆記



讀寫合一一直是我教學的主軸,因為寫作是眾多表達方式的其中一種,低年級甚至學齡前孩子不是不會思考不會表達,塗鴉也是他們表達與思考的方式之一,只是使用的方式不同而已.閱讀這本書,我同時反思自己多年以來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哪些做了,還有哪些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唯有教師增進能力,才能帶給孩子更適切的學習方式.是孩子們推動著我不斷前進!!

本書分為六個章節



每個章節標題都深深扣住我的心,清楚明白的直指本書重點.

*以下為書摘和自己的想法(藍色)*
在前言中,作者娓娓道來美國重視讀寫教育的歷史背景:
1874年哈佛大學有鑒於大學生寫作力低落,舉行入學寫作考試,發現半數新生寫作程度不如預期,從此規定大一新生必修寫作課,其他大學紛紛跟進.

19世紀美國中小學寫作教學都只重視教學生寫字很顧及其他甚至到中高年級才開始進行寫作教學(根據艾伯比在他的論文“寫作教育的另類選擇”中指出十九世紀教育界普遍認為,寫作力的發展必須在閱讀力之後)
20世紀以來雖然寫作教育普及了,但文學寫作標準卻降低了,寫作力在求職謀生上的實用性也不如從前重視.相較於一百年前,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學校教育,更重視科學 技術 工程數學等理工課程.於是,有學者對於此大呼遺憾,指出在全球化與多元化的社會,不論學術界還是職場,不論是從全球或是在地的觀點看,寫作都是通往成功的途徑.

寫作的時候,自己同時是作者和讀者,身為作者,必須反覆琢磨,推敲著找出最最適切表意的文字,作為“自己的”讀者,以編輯眼光審視自已的作品,確定自己已經找到正確的文字,值穩卻表達自己見.所以寫作是高層次心理思維活動.

先讓學生願意寫作~點燃孩子寫作的熱情,是推動讀寫首要之道.也就是讓孩子有內在動機,願意寫想寫喜歡喜愛寫,這樣的邏輯跟自己推動閱讀一樣,不要一下子就像要讓孩子讀多少書,最少要讓孩子先愛上閱讀,寫作也是一樣
多練習各種文體~從低年級的字 詞 句 到段落完整表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每個學習階段都要寫過,這部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

教師需要寫作練習就好像在閱讀領域裡,教師要孩子閱讀自己要先喜歡閱讀,才有動力也才能持續,在推動閱讀時我不斷反思自己是如何閱讀如何讀懂也就是老師要自己先有閱讀的後設認知,在教學上會更能站在孩子的立場設計課程.因此,教師需要寫作練習,然而這部分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麻州州立大學皮爾埃爾博教授在<每個人都能寫>中闡述
*每個人都有能力愉快而滿足的寫出很多東西,不需要太掙扎.
*每個人都有能力釐清自己的想法,並且用文字呈現出來.
*每個人都有能力寫出他人想讀的東西.
*老師可以為學生賦能,幫助他們喜歡上寫作,並且將寫作能力應用在生活中.
所有語文教師都必須能寫,都應該實際去從事寫作練習.教師自己要能做到他們要求學生做的事,有效的作文課只能由真正會寫作的教師來授課.

作文第一課不是起承轉合,而應該是“認識讀者”.唯有讓學生寫得更多,且針對特定讀者,從事更多有具體溝通目標的寫作,他們才能夠進一步學習到一些寫作細節.作文應該是有中心思想,有目標讀者群的.新罕布夏利州立大學教授唐納德格雷夫說:一個好的作文教師應該做的事幫助學生尋找靈感,也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機會,也許是一篇燃起你心中強烈感想的文章.如果一個孩子們一個星期不至少練習三篇文章,他們的寫作能力就死了.他們很難成為寫作者.提供學生頻繁練習的機會練習寫作,即使不在作文課堂上,學生也會思考關於寫作的事情.我把這個叫做持續構思.

p76十個批判性思考與查找性寫作的教學策略
1.出作文題目時,要考慮到讓學生有機會連結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以及生活中的經驗,或是過去已經學過的知識.(我在做的有:學習日記 朝會日記 感恩日記 讚美日記,我覺得還可以再增加多元性的題材)
2.要求學生練習將課堂上學到的新知,用自己的語言,傳授給別人.(除了答案對,還要說清楚.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教對方
3.找一些在本科領域裡有爭議的論文,讓學生研讀,並在課堂上分為正反雙方進行辯論.(低年級孩子還無法做到,但是可以請小朋友發表意見並說明原因
4.讓學生就特定議題發表意見.
5.給學生一些原始資料,例如圖表 數據 表格等,讓他們根據這些資料寫成一篇論說文.
6.用一個開放性的問句作為文章的起頭(例如:我如何看待廢除死刑?)讓學生根據這句話,寫出一篇短文,文章要有清楚的結論以及支持該結論種種細節證據.
7.讓學生“角色扮演”,從不熟悉的觀點出發來做論述,例如“我是小狗,我認為.....  我是外星人,我認為
8.選一些本科目領域裡重要的文章,讓學生研讀並練習摘要.(這個很重要,低年級可以寫出大意)
9.找一個本科目領域體投有爭議的話題,讓學生創造兩個持相反觀點的角色,練習寫一段這兩個角色的對話.
10編造一個衝突或困難發生的場景,讓學生想像,他們若是處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達成共識或解決.

學生的寫作力是在語言環境(語境)下發展.語境是一套社會固有的價值 信仰 規範 行為系統.
寫作可以從學前開始
皮爾遜院長認為:學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嘗試不同型態的寫作.他們塗鴉 使用不連續的字母串 用圖畫來表現他們讀過的故事.
塗鴉就是最早的寫作,文字和圖畫一樣都是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
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加州州立大學弗雷斯諾分校文學教授蓋爾湯普金斯指出:
   一閱讀者與寫作者,使用的知識性策略是一樣的.包括組織題材 駕馭文字 提出問題 修改原意.學童通過閱讀與寫作活動,同時發展上述能力.好的閱讀者和差的閱讀者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他們使用的策略,而非他們使用的技能.
    二閱讀力與寫作力發展的過程是類似的.例如,過程的第一步,都是激活既有的知識,決定好一個目標.因誤者兩者的發展過程是如此類似,學生同時由讀和寫學習語文的概念.(課本本位的讀寫合一
   三學童在閱讀與寫作時,使用很多相同的技能.拼字就是很好的例子.學童使用拼字能力來解碼,並成為優秀的閱讀者,同時也用拼字能力來製碼,學習寫作.

讀與寫的協同關係
閱讀與寫作其實是學習的工具
教作文其實是在教思考
好作業提升寫作力
   ㄅ設計更有效的寫作作業:對學習有幫助的寫作作頁,不會僅要求學生寫下他們讀過的書或經歷過的事,而是讓學生有機會從事一系列的認知加工,例如反思分析組合.在過程中,學生必須把他們從一堆書中或經驗中得到的訊息與題材重新組合完成一篇新作文.
   ㄆ提供發展文章的具體引導:給學生一個骨架來發展新的點子,以及有組織的指示來幫助他們分析並歸納作文的題材.
   ㄇ設定目標讀者,用文字與讀者溝通:例如讓學生決定一件自己專長的事情然後針對沒有這方面的專長的讀者,寫一篇文章介紹這件事,寫寫自己在這方面ㄉㄜ經驗知識和觀點. 
   ㄈ題材關聯和選擇:一份好的寫作作業,應當避免給學生太多選擇,但也不能不給學生任何選擇.適當的限制學生選擇題材範圍,可以幫助學生構思.例如採訪家長長輩,用幾段寫出訪談結果.其中要包括受訪者的童年青年以及成年後的經歷.並寫出受訪者在這三個年齡階段的日常一天的生活

寫作是跨學科工具 例如數學日記書寫今天學到哪些觀念,或者比較一道習題的不同解法.科學日治可以讓學生預測實驗結果,記錄他的觀察和結論.社會課訪問家人,寫傳記新聞稿或是歷史課學到歷史人物的口吻寫一段自述,這些跨科的寫作練習,可以作為讓學生熟悉教學內容的手段,並可以用兩種方法來實施:科學報紙 商業計劃 歷史研究  或者日誌 筆記
讀書日誌 學習日誌 小論文
故事寫作
寫作是評量學習成果最好的方式
所有教師都可以運用寫作來幫助學生記憶,也幫助學生反思,對教學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用寫作來學習!!!

用以下兩張表來檢驗自己的讀寫教育是否有效




省思:
學習迴圈運用在讀寫教育上是可以努力的地方,以教師的角度而言,經常練習寫作,讓自己能寫,才能夠同理孩子在寫作上的歷程困難點,而教師在教學時寫下教學日誌,分析教材設計課程與教學歷程,學生的回饋與不足之處,然後在書上或者同儕討論請益寫下閱讀或者省思日誌,或者行動研究再重新回到課堂上教學,如此螺旋式的紮根,最後獲益的不僅僅是教師本身,更是孩子.
從本書中,從美國的讀寫教育改革,看到許多美國教師讀寫案例,找到寫作的素材與方法,更佐證資料證明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讀完以後,心中有許多想法,讓我迫不及待的想回到課堂上實施!!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零秒速讀法>



自從有了網路購書及二手書平台以後,說真的很少在實體書店買書
假日悠閒吃完早餐,便順道逛諾貝爾書店
每次走進書店心中就有種雀躍感
像枯萎的花朵期待一場雨水滋潤




首先吸引我目光的是零秒速讀法
他旁邊是年初讀過的“雪球速讀法”
兩本書是同一作者
排版和圖解及粗體字讓讀者很容易閱讀

零秒速讀法乍看之下不可能
其實他是針對應考證照或大考的讀者所寫的
就像雪球由上而下滾動速度是飛快的
照例翻閱目錄看看架構
因為已經讀過雪球速讀法
很多概念跟前一本書一樣 直接跳過
來到零秒速讀法概念篇
裏頭講到四個步驟

目錄已經涵蓋整個閱讀步驟
所以我只讀我有興趣的部份
一用目錄掌握整體大綱(見林)
二率先閱讀主題及大綱~感覺卡關時再回讀目錄(從樹找林)
三讀“理解”及“看得下去”的部分~這是整書顛覆傳統的概念,也就是說人的記憶乘載量有上限,若是花太多時間在不理解的部分,很容易失去耐心,因此作者提倡讀理解和看得下去的部分,看不懂或者停頓的部分甚至專有名詞時用跳躍式閱讀
四即使不看內容,只看文章結構也可以達到閱讀效果(見林才見得到樹)

閱讀結構時要注意連接詞
雖然這本書是針對應考者所寫
不過對於教學者來說
裏頭談到的”閱讀結構“
我認為這是要教給孩子的
雖說目前擔任低年級導師
孩子閱讀能力尚在基礎學習階段
不過簡單的文章結構是要教給孩子的
例如在低年級最常遇到的就是”故事體“或者”記敘文“(記事或記人)
這部分自己目前已經在做
另外”連接詞“的部分是閱讀理解中的關鍵詞
”但是“‘”總而言之“”除了....之外“這些都是能夠幫助孩子理解文本的關鍵
從這裡來看
孩子學造句時,這些句子通常會學的句型
看似不重要,其實蘊含著以後對閱讀理解的關鍵

零秒閱讀看起來不符合邏輯
因為若只從前面讀會覺得怎麼會跳過不懂的地方呢
其實重點在後面
也就是要不斷重複閱讀(這是針對考試)
每天瀏覽一次
久而久之架構全部印在腦海裡
那些你看不懂的部分  久而久之會越來越懂
就好像把整個閱讀地圖放在腦海中
每天在腦海中來回數次
對於陌生的地方久了也變成熟悉了

我認為閱讀是要有目的性
從已知進入到未知
然後回來檢驗反省
再回去實踐

站著閱讀十五分鐘
零秒速讀法
果然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