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一上注音教學>注音檢測錯誤題型監控

一年級孩子學習十週的注音符號將近尾聲
苗栗縣全縣小一新生即將做人生中第一次考試
教網 很貼心的提供兩張模擬測驗卷
考完後
我不想讓孩子做機械式的抄寫
因為寫了一百次還是會錯
而會錯的原因
是因為孩子
1.孩子注音時會用自己發的音去拼
台灣的孩子翹舌音普遍發不清楚
所以常常會有ㄘ 飯、青ㄔㄞˋ
2.ㄢㄣ不分到底睡床上還是船上永遠不清楚
這是開口呼和合口呼的分辨

一、首先請小朋友思考
假如你是老師,你會出什麼題目給一年級參加注音檢測的小朋友呢
對了!就是容易錯容易混淆的音
我們討論了哪些是容易發錯的音



二、發下兩次的已訂正的摹擬考卷
請小朋友寫在格子紙上並加上句號

三、用剪刀剪下錯誤的詞語,並把錯誤的地方圈起來

四、發下學習單

五、開始做分類~讓小朋友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錯誤的類型是什麼
然後貼在學習單上

六、在黑板一個一個討論,要如何記住正確的音
~這部份是從郁璇老師注音符號教學研習學來的
使用圖像記憶做連結加強孩子對混淆音的分辨



這樣做以後孩子真的就記住了嗎?
我認為還是得透過閱讀去辨認
第十一週開始學習國字後再慢慢的熟悉
因為注音符號教學十週不可能學到完美
孩子學習的路很漫長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二下康軒>生字教學


一、教學思考

從一年級開始
教寫字就從結構、位置、筆順、筆劃書寫慢慢教起
教識字則從部件拆解、字的起源開始
生字教學慢慢累積

升上二年級
開始試著讓孩子自學
課前唸熟課文
讀熟生字簿的內容(詞語解釋、造句、字形字音辩正)
描筆順、範字畫上十字格以了解字的位置寫出端正的字
課本生字寫下兩個造詞
上課時解說幾個困難的生字
借由孩子的自學來增加讀寫教學時間

然而,第一次評量
竟然發現短文寫國字注音,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寫錯一個字以上
加上溫老師備課趴上一篇文章"大聲說我不用教生字了"點出生字教學的精髓
我開始思量自己的生字教學

1.一課有十四個生字,然而對每位孩子來說都是14個嗎?程度好的孩子或許沒有生字,而程度差一點的孩子生字量可能更多。為何我們要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
2.到底什麼對孩子來說才是生字?(生字範本上沒學國的就算嗎?)習寫字算嗎?我從閱讀中學到的算生字嗎?以前學過的部件我已經會了算生字嗎?
3.老師所教的寫字方法~從結構、位置、部件、筆順這些都真的學會了嗎?(孩子會理解監控嗎)
4.自學生字真的做到位了嗎?

這些疑惑我問自己


二、發下工作單
任務一:寫下閱讀中不懂的詞語

任務二:把文章中對你而言是生字的字寫在填字格內
(1)書寫結構位置正確者


( 2)結構位置概念不清



收回工作單,分析孩子的生字



三、利用教師開會時間,請小朋友根據生字簿描紅
因為學生上星期已經先寫過一次(沒有看課本)
今天早上再將結構、位置、注意地方看一次能夠加深印象


四、發下小白板,每人分配1~2個字,把生字寫在小白板,並上台發表

五、教學省思

教學時先清難詞,在工作單中,一半以上的孩子認為"一連"好幾天中的"一連"是不懂的詞語
上課時討論面對不懂的詞語有哪些策略
1.拆解
2.從字的部首推測
3.從上下文意中推測
4替換詞語

"一連"不論用拆解、上下文意、替換詞語方式都能了解是"連續"的意思
此外,發現請小朋友解釋時,孩子會說就是"一連"的意思
有說等於沒說,這是在表達方面要加強
鼓勵孩子用其他詞語來替換(也就是擴充詞彙量中的"同義詞")

前幾天看見fb上有老師分享,讓學生寫下理解生詞時使用的策略來監控自己的理解方式,這部份可以使用在下次。

剪報作業會讓學生寫下生詞,可以用這種方法讓學生練習。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二下康軒數學>第四單元 加減應用

一、教學思考
(一)教材地位






從教材地位來看
二下第二單元   三位數加減
這個單元 最後一個學習活動 ~加減關係與驗算
是從"線段圖"發現加減的關係
進而用來驗算

(二)教材分析









(三)統整自己的教學思考與目標

到底是"教"教材 還是"用"教材?
這樣的理念影響著我用不同角度來"解讀"教科書

課本分四個活動~加數未知、減數未知、被加數未知、被減數未知
因為教材已經歸納分類過
若是照著課本一頁一頁一題一題教,孩子只是走在迷宮中
不知道目標在哪裡 
不知道學這些要做甚麼
然而實際上孩子遇到的問題
並不會像課本清楚的告訴你
這是被加(減)數未知或加(減)數未知
若是孩子不清楚
他只會背算法


以我而言  不論是閱讀或者做事
我喜歡以宏觀的角度了解全盤
清楚的知道目標在哪裡
我走在甚麼路上
正在做什麼
接下來要去哪裡
會遇到什麼問題
怎麼解決
而不是瞎子摸象
霧裡看花去猜測

抽離分析教材後
我做了初步的想法







二、教學過程
有了這些想法後
我發現課本內容不符合我的需要
因為這裡有個缺口
那就是從文字題到算式填充題再到線段圖最後的解題是不順暢的
因為我無法在解題時
同時處理將文字轉換為算式填充題與計算
因此我開始將這四個能力做切割分段教學

(一)從舊經驗出發~複習線段圖


(二)板書~以節省上課板書時間

所有的題目分六類(和數未知、加數未知、被加數未知、差數未知、減數未知、被減數未知)



(三)寫出解題流程~文字題-->算式填充題-->線段圖

(四)學生工作單(與黑板題目相同)


(五)課後整理這段過程並寫下來

三、教學省思

依照題意列出算式填充題時,會發現有些孩子不需要依照題意列就能寫算出答案
在教學研究中提出這是屬於較高層次思考,因為孩子已經對題目內涵已理解,才能直接解題
不過並非所有孩子都有這樣的能力。因此,上課時,還是會先要求孩子依題意寫出算式填充題。不過,評量時並不會硬性規定,只要孩子算出答案就算對,畢竟已經會飛的孩子不能要求只能用走的,這是對多元解法的尊重。

數學概念零碎的分布在各單元裡,我以自己的解讀,讓孩子了解前因後果看見教材全貌。_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二下數學~一千以內的數

第一單元一千以內的數教學,第一節課請孩子回想上學期200以內的數,我們學了哪些內容一一記錄在黑板左邊,接著請孩子打開課本,說說課本中有哪幾個小活動(標題),我把標題寫在黑板右邊,並一頁一頁帶孩子“讀”課本,例如這一頁是在教什麼?+100,-100,+10,-10,+1,-1……,題目呢?欸!跟以前學的題目類型一樣,我請孩子試這做一題,大約八成的孩子全答對,以此類推,讀讀課本,說說重點,算算看題目,孩子們恍然大悟興奮的說,老師,我們都會了,妳不用教了!我也發出讚歎說,你們太厲害太棒了!真是天才呀!我一頁都沒教耶!大灌迷湯,撒花!
從舊經驗出發遷移新教材,孩子才能學得好。
教教材vs用教材教
對教材的看法與使用。我不再讓孩子帶著空空的腦袋一題一題解說答案與做法寫得詳細確沒有思考空間的課本。
藉由老師自己對教材的詮釋,统整,重組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
有時課本是輔助教學角色,有時課本是評量學習角色,有時課本是歸納整理題型素材。

我在這樣的理念下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