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1對事件好奇
2對人的選擇好奇
3聆聽=積極參與故事,好奇=探索
4好奇“人的選擇”以及人如何面對選擇後的行為。
好奇人的選擇~不去批判質疑,而是純然的好奇,就能夠發現人的豐富,為當事者帶來覺知,為生命帶來發現。若能夠進一步探索,選擇是否符合期待?是否遇到什麼困難?就能讓人重新選擇,讓人看見生命的力量。
5與孩子對話,主動開啟話題,從日常話題開始。對話需要有意識地練習,才能真正瞭解自己,也了解人際關係運作,更能運用在教養上。從而讓孩子從對話中,學會覺知,發現,學會對自己負責。
6每日練習五分鐘,對人的好奇應該指向尊重,對生命的敬意。
7以好奇心所展開的對話脈絡,除了對事件好奇,對人的好奇,還可以如入薩提爾模式的冰山脈絡,展開多層次的好奇。當我對生命有了愛,有了好奇而不批判,懂得好奇而不說教,便能滋生更好的能力,以多層次好奇,面對他人的應對姿態,感受,觀點,期待與渴望。自此,我會發現人的生命力,逐漸從對話中浮現。
8複述語言是一種好奇的方式,更是積極聆聽與核對。以及緩和的作用
9對話語言歸納(不要問“為什麼” ………..
怎麼了?(用來了解孩子發生什麼事情)
還好嗎?
發生了什麼事?
我很好奇 …….
怎麼辦?(放在對事件好奇之後)--幫助孩子有了覺察之後(想想自己處境),進而負責任(如何面對問題),並且多了深刻的思索。
需要我幫你想辦法嗎?需要我幫你的忙嗎?(若是要幫孩子出主意,告訴孩子正確觀念)
10先將對話成為一種言語的習慣,再練習如何和孩子討論問題。
11父母面對“問題”時,應該先掌握“關心人”而非關心事件,以此好奇發生孩子發生的事件,好奇孩子的選擇,好奇孩子如何面對這些事件,家長有時還需要回饋原則,回饋原則也是需要好奇,好奇孩子如何思索規則,好奇孩子在規則中的應對,好奇孩子如何遵守規則…. 好奇本身只是為了好奇,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
<我學到>
對話要練習,對話的基調是好奇與傾聽,不是為了解決問題,是藉由正向好奇的對話,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發現問題,進而負責任。
<我的想法>
要有正向好奇,老師應該要能先覺察自己的情緒,低年級孩子常有許多“特別”的行為,老師必須先淡定穩定,才能夠用正向好奇的對話讓孩子了解問題行為,低年級老師該是老僧才能入定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